污染土壤修復工程的修復模式有哪些?應當如何選擇?
點擊次數:2056 更新時間:2022-08-10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土壤環境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環境調查工作的深入,一大批土壤污染場地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根據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對于經調查發現已污染的地塊,必須進行相應的土壤修復治理,治理達標后方可進行后續的開發建設。
目前污染土壤修復工程主要的修復模式包括:原地異位處理、原位處理和異地處理這三種模式。
原地異位處理指的是污染土壤挖掘后在原場地進行處置,處置過程均在原場地范圍內。這種處置模式的優點是無須客土回填,避免了資源的浪費。能夠快速清理污染源,并且切斷暴露途徑,可以避免土壤轉運引起的二次污染。
原位處理指的是不對地塊內的污染土壤進行挖掘,在原污染污染區域直接進行土壤修復作業。這種修復模式避免了土壤開挖轉運造成的二次污染,同時也避免了因清理污染土壤造成的環境風險。
異地處理處置指的是將污染的土壤轉運至其他場地或者修復工廠進行處置。與其他兩種修復模式相比,這種模式能夠快速清理污染源,縮短修復周期。但是同時因為污染土壤的轉運,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此種修復模式在實施過程中要對修復過程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
在土壤修復工程實施的策略選擇上,首先要對前期污染土壤的污染狀況調查與風險評估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然后再根據地塊特征條件、污染物、土壤修復目標、土壤修復的成本、土壤修復的時間等方面進行綜合比選之后確定修復模式。